面对艰巨任务或充满不确定性的项目时,人们常因恐惧陷入一种踌躇不前的状态。人们告诉自己“等准备好了再开始”,于是选择花费大量时间收集资料、学习技能、规划细节,试图消除所有的不确定性,等待那个“完美准备就绪”的时刻降临。但这个完美的“准备好”时刻永远不会到来。
以写作为例,你可能立志创作,却总觉得需要先上完所有写作课、读完所有经典著作、构思出完美的大纲才敢下笔。于是,你迅速下载无数写作教程,买了几本名家写作心得,报名各种线上课程,十分忙碌。一年过去了,网课没上完,也仍未动笔。这种“等待准备好”往往成了精致的逃避借口,让我们躲在“准备”的舒适区里,用看似合理的忙碌掩盖内心的恐惧,却也在不经意间错过机遇与红利。
勇于跳入未知,边做边学。勇敢地拥抱“未完成”的状态,不必等到万事俱备才开始行动。有时,正是“未知”反而带来行动的魄力 (“无知者无畏”)。行动的结果,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最直接、最深刻的老师。在行动中淬炼出的自信,远比“准备充分”的幻想更为可靠,也更能支撑你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以“行动-反思-优化”替代“准备-等待”,行动是解药,未知即沃土。
本文有 35 条评论
包括考研这件事也是,每年总会有人在准备考研这件事上花费很多时间,最终却名落孙山,连调剂都没机会。
学习考试有时还是需要一点点的方法,有些人光刻苦不开窍也是没用。
我觉得准备这件事,其实是利弊并存的——关键在于“度”的把握。完全不准备就莽撞行动,难免像无地基的房子,容易出问题;但非要等到一切完美才开始,又会陷入无尽的内耗。
就像你建房子,总得先打好地基、立起基本框架,这是方向和底线,不能含糊;但真要等到所有材料、工序、天气都绝对理想才动工,恐怕永远等不到开工那天。
所以更稳妥的方式是:先有个清晰的大纲或核心框架(比如地基和钢筋),明确大方向和关键步骤,这是“必要准备”;然后就带着这份“基本盘”上路,边推进边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细节。毕竟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未知里藏着的,往往不是陷阱,而是在行动中慢慢完善的可能。
必要的基本的认知还是要有的。比如我现在还想成为一个舞蹈家,明显不可行。
像《国产凌凌漆》里说的,“我猪肉佬何尝不想成为一个伟大的舞蹈家” 。就算当下现实里当舞蹈家不太可行,心里存着这份向往,也挺珍贵。说不定哪天有新机缘,这事儿就有不一样的发展,先让这想法在心里留着吧 。(大雾.jpg)
作为兴趣无偿不可
个人的缺陷:
行动对我来说是简单的,但存在两个问题
1. 盲目,后果没有想清楚
2. 踏入一次未知的行动,肯定会感到不适,急于跳到“得心应手”的状态。应给自己一个“消化期”,干得多不复盘整理成经验,算是另一种消遣。
是的,先思而后行,行动起来,但也急不得。
这个我熟,我写了十万字,然后就发现我不适合写长篇,果断割了
厉害。可能你合适写2万字的短篇,或者写多10万就熟能生巧了。
今天说我来了。😂😂😂
哈哈
PDCA循环感觉还不错,但开始总是有代价的。
但随着逐步投入,带来长尾回报也不低。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那天有个伙伴从版纳回来,闲扯淡的时候提到告庄夜市现在需要扫码关注,还得过闸机,早前去就是随便逛,所以干啥都要趁早。
是的,及时行乐,及时行动。
和游泳,炒股一样,只有下水实操才行。光看不太不容易学会。
是的,游泳看着容易,下水就发现还需要克服心理恐惧。
在实践中完善。
是的,在雏形上不断打磨。
我认为光有执行力还不够,大多数人都是习惯了三分钟热度,因此在确定方向无误后还需要有长期坚持的耐心~
你说得没错,行动-反思-持续的优化
六成和三成那条是我发的,结果又当了一次李鬼,不知道是我浏览器缓存有问题,还是你网站缓存设置有问题。
对缓存这个东西了解不多,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你之前没有输入过,不应该浏览器有缓存。估计是评论底部那个打勾引发的问题,我研究下。
也可能是我自己浏览器的问题,这次显示的是LMS的信息,我填了自己的,评论提交成功后就成他的了,我以为又串台了。和上次的一起总结,我感觉我这边显示的刚好都是上条评论人的信息,你查找下,看有没有这方便问题。如果别人没有这个问题,那应该就是我浏览器的问题。但我评论其他人网站好像也没有这个问题。
LMS好久没评论了,应该不是引用上一条评论的信息。
查了一下,可能是 cookie 的问题。我试试改一下 Cookie 的存储逻辑。
这条又是我发的,又当了一次李鬼。
上一条显示是你的名字和信息呀。
赞同你的观点,再补充下。六成把握就能干,不用等到九成以上;但三成把握绝对不能干,那和不断地准备一样是浪费。
是的,不是鼓励盲干。比如我现在手指都僵硬了,还想从0开始学钢琴目标成为钢琴家,是浪费时间,学一点怡情还是可以的。
以前在哪个开发app程序的作者那里也见到这个说法,意思差不多,就是不要等到将app开发到非常完美才发布。
应用程序是真不能等到完美再发布,产品就是要在不断的反馈中完善,不断打磨,才更加切合用户的诉求。
对于充满风险的项目,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倒是节省时间,是一种比较果断与雷厉风行的做法。
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原来自己还有点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