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重新看了 Mark Koester 关于“纯文本生活”理念的文章《The Plain Text Life: Note Taking, Writing and Life Organization Using Plain Text Files》,Mark Koester 阐述了如何通过纯文本文件构建高效的知识管理、写作与生活组织体系。虽然文章是 2019 年发布的,其中提到的软件不一定再具优势,但其理念依然值得借鉴。
一、核心理念:为何选择纯文本?
未来可读性与跨平台兼容性
纯文本文件(如 .txt 或 .md )不依赖特定软件,可在任何设备上打开,避免了格式过时或软件停运的风险。这种“永久性”使其成为长期知识存储的理想选择。
简化工具依赖
作者指出,过度依赖复杂工具(如Evernote)可能导致碎片化与迁移成本。纯文本通过基础文件格式实现工具自由,用户可灵活选择编辑器(如Typora、The Archive)。
支持深度思考与创作
通过手动链接、标签和目录结构,纯文本系统能构建“信息网络”,模拟人脑的联想思维,促进知识连接与创造性输出。
二、工具推荐:编辑与管理
编辑器选择
Typora:支持Markdown实时预览,界面简洁,适合沉浸式写作,可嵌入图片并跨平台使用。
The Archive:专为知识网络设计,支持标签与双链笔记(如 [[链接]] ),适合构建Zettelkasten(卡片盒笔记法)。
移动端:iOS推荐1Writer(搜索与标签功能强大),Android可选Monospace。
文件命名规范
采用“日期+关键词”格式(如 20250224_笔记系统.md ),既保证唯一性又便于检索。
三、组织方法:命名、标签与链接
命名原则
文件名需包含唯一标识(如创建时间戳)和关键词,避免因标题修改导致链接失效。
构建信息网络
手动链接:通过双链或文件路径直接关联笔记,替代低效的全局搜索,实现精准跳转。
标签系统:扁平化标签(如 #项目笔记 )分类内容,避免层级目录的僵化。
四、笔记分类:目标驱动的体系
作者将笔记分为六类,以区分“收集”与“创造”:
临时笔记:速记灵感,后期加工为永久笔记。
永久笔记(Smart Notes):原子化知识单元,需用自己的语言提炼并链接相关概念。
项目笔记:包含目标、行动清单与进展日志,分离“工作内容”与“反思过程”。
创作草稿:直接产出物(如文章、演讲稿)。
结构笔记:主题索引,整合分散知识点。
收集箱:存放摘录与剪报,需定期清理以防信息过载。
五、目录结构:平衡统一与分类
核心目录:
My Archive :永久笔记与创作内容。
Project Notes :项目目标与行动日志。
z_collected :临时收集内容,与其他目录隔离。
原则:尽量减少子目录,依赖标签与链接组织,避免信息孤岛。
六、局限性及应对
搜索效率低:需通过强标签与链接弥补。
依赖自律:需定期回顾(如周复盘)维护系统。
工具体验割裂:通过统一命名规范与跨平台同步缓解。
纯文本系统的核心是通过最小化工具依赖,最大化思维自由度。其价值不仅在于“记录”,更在于通过结构化思考将碎片信息转化为知识网络,最终服务于创作与目标实现。对于追求长期主义与深度工作的用户,这一方法提供了一种返璞归真的解决方案。
本文有 20 条评论
我是用纯文本管理知识库和写作的,用纯文本有很多的好处。
纯文本可以让你更加专注在内容,不容易落入排版的纠结。
Markdown我总用不来,总觉得即没有文本纯粹,有没有现代编辑器那么丰富。
看常用的软件环境。毕竟以前用的工具很多不适配 markdown,会有这样的问题。
markdown 是挺不错,但也没必要过度追求纯文本,工具永远都是辅助作用。
关键还是持续输出,我现在用的 Notion 就是文本+图形的结合,对 md 也支持的很好~
没错,首要满足需求。
不错的笔记
https://zettelkasten.de/
The Archive 目前只有mac版本 不能测试了若干年后再试试。
Todo.txt 这个工具也非常经典的。
我也没有太多兴趣玩新工具,大同小异,时间白白消耗了。
感觉想法很不错,但是持续输出则需要习惯的累积。
这是极其关键的一点,不然一切都是摆设,坚持持续输出,哪怕一天100字。
我也习惯把笔记记录为纯文本(.md)格式。看了一下 The Archive 的介绍,有理由相信 Obsidian 在很大程度上吸取了这个软件的优点。
不过为什么这个软件只有 MacOS 版本?
分享几篇我收藏的纯文本相关文章:
– https://sive.rs/plaintext
– https://plaintextproject.online/articles/2017/07/11/matters.html
– https://jeffhuang.com/productivity_text_file
我也认为 Obsidian 不少理念借鉴了 The Archive。
谢谢你的分享,这几个我都有关注,如果还有更多好货,给我留言。
Typora不适用了吧,2019年的时候确实它还是免费的。
是的,我也不爱了。
就是同步是个大问题。
NAS 或者自建一个同步环境。我现在在用 iCloud,勉强能应付同步,iCloud 同步效率不高。
用了3年了joplin,也是稳定的开始,就是界面丑了点。
丑没关系,好用就行。
我其实挺喜欢原来mac下面有个软件的操作,就是给各种文件加tag,这样就从文件名和tag两个纬度来快速定位目标文件。从操作系统的角度来说,这种对文件的管理我非常喜欢。我认为从某种角度来看,和本文的观点有点类似。
是的,MacOS 这个功能挺实用,很多图片管理软件也有类似的功能。但绑定在同一个系统生态内,换了 Win 就废了。
所以我的想法还是希望和 .md 文件一样,不会因为系统生态改变而影响管理(文件夹分类和打标签等)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