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迭代呈现爆炸式发展,如今的效率工具与方法论多到让人眼花缭乱。AI 的诸多新玩法听着厉害,实际用起来却多是基础功能,若想掌握复杂用法,还得投入更多心力。对普通人而言,在技术尚未成熟时,关注产品化落地的成果(比如笔记软件里的AI提问功能)就已足够,不必盲目追逐技术本身。真要使用AI,也犯不着想着私有化部署一套大模型。真正重要的,从来不是“跟上所有新技术”,而是“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索效率工具和方法论时,人很容易陷入“大而全”的漩涡。几年前刚接触 Obsidian 时,我也曾一度沉迷研究 PARA、INKP、DIKW、IPO、CODE 等方法论,反复规整笔记,还体验了 Roam Research、Logseq、Bear、Flomo、Notion、Anytype、Trilium Notes 等一众工具,期间经历了一次次挫败。有人做知识管理时弄了一堆双向链接,结果光整理链接就累得够呛,反倒没精力去做正事。
后来我停止折腾,“躺平”用了几年 Obsidian,使用率和产出反而更高了。面对工具与方法论的洪流,与其焦虑追赶,不如回归本质:工具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正如梭罗所说:“工具是身体的延伸,但别让延伸绑架了本体。”
工具选择需要“断舍离”。知识管理的核心是“记录与检索”,而非盲目追求双向链接。对创意工作者而言,一个备忘录或许就足够了,复杂的系统反而会成为负担。优化应从“补丁思维”开始,盖尔定律揭示:复杂系统是由简单演化而来的。与其推翻旧习惯,不如仔细观察阻塞点,用最小的操作去修补。
当然,行动是破解焦虑的终极答案。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复习和梳理,阅读的重点是拓展与思考,写作的首要任务是落笔。把简单的事坚持做好,远比追逐新方法更有意义。
别被“怕错过”(FOMO)的心态困住。工具是“为我所用”,而非“为我所困”。认清自身需求与习惯,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是记录东西快?还是梳理思路?),关键不在于“跟上所有新技术”,而在于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我在 Obsidian 中践行 PARA 方法论的这几年,经过持续迭代,如今已演化出属于自己的“3I.R.A.S”(闪念、索引、洞见、文献、领域、系统)稳定结构。
本文有 14 条评论
几个趁手的工具,几个老朋友;一堆工具,朋友遍天下;是两种人生态度,或方式。
我比较喜欢找一两个“知心朋友”,“其他朋友”都是君子之交。
附议。工具为我所用,解决问题,行动而非理论。
我摸索了几年的工具只剩下 Obsidian 和 Anytype,知识管理则迭代成一套 P.A.R.A 和杜威十进制分类法的结合方法。停止纠结方法论以后,记录和产出都变得更舒服且更多了。
Anytype 也是个不错的工具,基本面面俱到,但是这种数据库型的工具,很容易陷入大而全的漩涡。
杜威十进制分类法是必须的,简单有效。
obsidian不错,我都是在obsidian里面把文章处理好,再发到blog。
我也是一样,Obsidian 是整理思路地方。
昨天还在群里和他们讨论笔记工具和笔记。
「相较于拖延来说,记录本身就是反人性的,自然会有成本。
个人认为主要还是要养成归纳整理的习惯,这些都是客服拖延,让思路清晰的有序的工具和手段而已。方法没有对错,但是有效率高低,选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就行了。」
另外,也认同「工具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
你说得很对,记录本身就是反人性的。如伟大的爱因斯坦所说:“一切应尽可能简单,但不能更简单。”不要过度追求,适用就好。
展开说说「闪念、索引、洞见、文献、领域、系统」
那要等我另起一文。
学习了!
有经验可以分享下
同感,很多工具或者功能折腾完,可能就不再用了,我感觉不少都是反人类操作,简悦+obsidian 测试了剪藏笔记等几个页面,花了11元买了简悦插件,同步了坚果云,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生命在于折腾,但也可以折腾的实在点,可持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