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冶》:世界最早的造园学名著

全文共3104字, 阅读约需8分钟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最近反复读的一本书,忍不住还是介绍一下。书中内容一是我喜欢的园林,二是书中很多极简、尊重自然的理念是我所爱。

《园冶》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一部独特而珍贵的著作。它不仅是世界造园学最早的名著,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这部书成书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由明代造园家计成撰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总结园林艺术的理论著作

《园冶》:世界最早的造园学名著(图1)
果麦文化出品,三秦出版社,张则桐译,2021-07

《园冶》的传奇流传历程

《园冶》的流传故事颇为曲折。计成在1631年完成书稿,1634年正式刊行。但由于该书的刊印“赞助商”阮大铖在明末政治上的负面评价,这本书在清代一度被列为禁书,随后近300年间几乎从中国人的视野中消失。

幸运的是,它在乾隆时期就传到了日本,被日本人改名为《夺天工》《木经全书》等流传。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营造学社的朱启钤、阚铎等学者才从日本重新引入《园冶》并校勘出版,使它重归故土。1956年,城市建设出版社重印《园冶》;1981年,园林学家陈植出版《园冶注释》,这部经典终于得以广泛传播。

《园冶》:世界最早的造园学名著(图2)
原著扫描件
《园冶》:世界最早的造园学名著(图3)
原著扫描件

 

谁是计成?

计成(1582—?),字无否,号否道人,江苏吴江人。他原本是一位画家,尤其喜爱五代画家关仝、荆浩的山水画风格。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走上了造园之路。

《园冶》:世界最早的造园学名著(图4)
作者画像,来源百度百科

有一次在镇江,计成看到有人堆砌假山效果不佳,便指出问题并亲自动手尝试。他堆砌的“峭壁山”被大家称赞为“俨然佳山也”(就像真山一样好)。从此,他正式以造园为业,先后主持建造了常州吴玄的“东第园”、仪征汪士衡的“寤园”和扬州郑元勋的“影园”。

在建造“寤园”时,计成开始总结自己的造园经验,写成了《园牧》一书。友人曹元甫看到书稿后大为赞赏:“这是千古未闻未见之作!”,认为其开创性前所未有,并建议将书名从《园牧》改为《园冶》。“冶”字取其精心营造之意。

 

《园冶》里有什么?

《园冶》全书共三卷,约1.5万余字,附图235幅,内容涵盖了造园的全过程,包括相地(选址)、立基(奠基)、屋宇(建筑)、装折(装修)、门窗、墙垣、铺地、掇山(叠山)、选石、借景等多个方面。

《园冶》:世界最早的造园学名著(图5)
书中大量和具体图式,我截图若干重新拼合

计成提出了两个核心观点

1.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园林虽是人工创造,但应达到宛如自然天成的效果。这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追求,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因”是因地制宜,“借”是借景生情。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不可生搬硬套。

《园冶》不仅提出了高层次的造园理念,还详细记录了具体的造园技艺。

在相地(选址) 方面,计成将园地分为六种类型: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他认为“园地惟山林最胜”,因为这种地方有高有低,有曲有深,自成天然之趣,不需要太多人工修饰。

在掇山(叠山) 方面,计成提出“山有三远”原则:从山下仰视山巅称为高远;从山前窥视山后称为深远;从近山眺望远山称为平远。他主张叠山最忌居中,宜散漫布置,追求自然错落之感。

在理水方面,他强调“山因水活,水随山转”,注重水体的自然形态及其与山石的呼应关系。水体设计应模仿自然水体的形态与走势,避免规整的几何形状。

在建筑布局上,计成主张“宜曲不宜直,宜散不宜聚,宜简不宜繁”,建筑应顺应地形,与自然环境融合。他详细论述了门楼、廊、室、房、馆、楼、台、阁、亭、榭、轩、堂、斋等各类园林建筑的功能与形式。

 

《园冶》的文学价值

计成文学修养深厚,常以诗意的语言勾勒园林意境。书中诸如“阶前自扫云,岭上谁锄月”等句子,画面感极强,同时蕴含“诗意栖居”的哲学思考。

《园冶》行文采用以“骈四俪六”为特征的骈体文,同时融入散文笔法。骈文对仗工整、辞藻华丽,适合表达审美原则和营造诗意画面。例如:“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这种形式本身就带有一种节奏感和建筑美。而在说明具体工艺时,则转为散文体,以便清晰准确地描述技术细节。

《园冶》中大量用典(据统计有67处),例如“栽梅绕屋”就化用了宋代诗人林逋“梅妻鹤子”的典故,能唤起读者对经典画面和隐逸情怀的联想。

《园冶》的原文文笔极具特色,语言优美,富有诗意,使其在文学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它并非单纯的技术手册,而是一部将园林艺术理论以高度文学化形式呈现的杰作。

 

精彩句子摘录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冶・兴造论》(体现了造园“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强调人工造园与自然的高度融合)

“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园冶・相地・山林地》(点明山林地是最佳造园选址,突出自然山水的优势)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园冶・掇山》(阐述园林中山景营造的 “三远” 原则,为山水景观设计提供方法)

“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园冶・理水》(说明山水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关系)

“宜曲不宜直,宜散不宜聚,宜简不宜繁。”——《园冶・建筑》(提出园林建筑布局与形制的设计原则,追求自然、简约的风格)

“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园冶・相地》(强调造园选址与园林构建的重要关系,选址合适是造园成功的基础)

“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园冶・园说》(描绘了园林建筑与自然景色的完美融合,通过巧妙设计,将广阔的水景和四季变幻的风光纳入园中)

“夜雨芭蕉,似杂鲛人之泣泪;晓风杨柳,若翻蛮女之纤腰。”——《园冶・园说》(通过诗意的比喻,表现园林中声音与动态美的营造)

“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园冶・园说》(描述了如何通过植物配置创造意境,将月光、风声等自然元素融入园林体验)

 

《园冶》不仅是一部造园指南,更是一部生活美学著作,展现了中国人对理想生活空间的想象和创造。计成在书中写道:“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这些文字描绘的不仅是造园技巧,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计成曾感叹:“多年树木碍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这种尊重自然、适度干预的智慧,不仅适用于造园,也适用于我们今天对待环境的态度。《园冶》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与当代可持续发展观念高度契合。

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许多景观设计过度人工化、商业化,忽视了与自然的融合。因此,几百年前的《园冶》至今仍是现代设计师值得学习的典范。

 

延伸阅读

上一篇

日常漫步 Vol.17 之板樟山小环线

下一篇

已是最后一篇,点击返回文章列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