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对产品功能进行梳理和精简的时候,删除同一项功能对不同的用户会产生的影响不同,必须要关注用户的核心需求,避免删错。任何的功能都会有用户使用,忽略专家型用户意见,集中满足主流用户需求。不要去假设删除过后用户可能会怎么样,这样只会不断刺激求全的心理,就会不断的为产品增加新的功能而不是做减法。对于用户的意见你一定要倾听,但绝对不能盲从,聚焦产品的核心功能。
不同岗位的工作饱和度是不同的,假设一味追求工作饱和度,会导致员工无事忙的现象,有可能带来新的问题。对研发项目功能点进行拆分和工作量评估,排期,培养日报和周报总结的习惯,对项目进度进行跟踪,保证按时按质完成,而不是单纯的追求工作饱和度。
# 研发项目工作量饱和度评估
痛点,让用户产生恐惧的情绪,产生担心;爽点,超预期的即时满足。通过用户极端情绪寻找过程,过滤出恐惧或能被超预期、即时满足的机会。
# 痛点与爽点
Google的GSM模型目标(Goal)→信号(Signal)→指标(Metric)是交互设计师比较熟知的数据模型,通过确立目标从而判断目标对应的信号,继而拆解为可量化的信号指标,完成目标到指标的转化。借鉴GSM的思维方式进行拆解映射,四象模型便可由“高适用”、“易学性”、“高效率”、“强稳定”四个通用的工具产品体验目标,拆解为更为聚焦的“体验原则”,以及后续更为详细的“体验细则”,再通过体验细则划分的具象信号来使用适当的指标数据进行体验衡量。
# Google的GSM模型
UX设计和服务设计之间存在模糊界限,其中一个原因是,两者工作目的存在重叠:创造最佳的用户体验。两者用于设计研究的方法也有重叠:访问用户、观察用户,找出他们的需求点,设计交互原型和接触点。
不同点在于:服务设计不仅对用户体验的接触点等级感兴趣,而且对系统如何全面运行以提供服务的“全局”感兴趣。
# 服务设计与用户体验设计同与不同
真正带着产品思维去设计的设计师或许更能够做出一些对目标用户来说更具意义的东西。它能让设计师更全面地了解到整个产品的用户体验,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表层交互和视觉设计。带着产品思维去思考问题,把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在第一位,能让你思考的路线更难跑偏,防止设计出并没有人需要的功能。
# 设计中融入产品思维
逐步的清理生活中的沉积物,清理超过两年不曾使用且无纪念意义的物件,名片及文件资料拍照或扫描存档后丢弃,删除硬盘中的由网络下载的免费资源(网络的发达已可随时搜索再次找到),删除半年以上没有过使用的软件及APP,整理通讯录,整理浏览器收藏夹,清理邮箱和网盘中已不需要的大附件文件……
多利用零碎的时间持续的阅读、学习,系统地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多思考,多输出。
# 给生活做加减法
设定一个培养新习惯的计划,利用闹钟提醒将一个任务设定成每日重复,每天只需完成这个任务,30天后就养成了新的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就很容易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