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博物小百科的时间啦。要介绍的是白花灯笼,以及最近遇到两只小时候熟悉的昆虫,分别是荔枝蝽与磕头虫。
白花灯笼
白花灯笼(学名:Clerodendrum fortunatum L.;别名:灯笼草、鬼灯笼、苦灯笼、白花鬼灯笼)是唇形科大青属灌木植物,高可达2.5米,因花萼膨大形似灯笼、花冠白色或淡红带紫而得名。

白花灯笼幼枝密被黄褐色短柔毛,叶片纸质、长椭圆形,叶背密布黄色腺点;夏季腋生聚伞花序,花萼蓝紫色,花冠筒内被疏毛,核果球形,熟时深蓝绿色,藏于宿萼内,花果期为6-11月。

白花灯笼分布于中国福建、河南、广东、广西及江西南部等地,常见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路旁、村边灌木丛或旷野中,进山路边常见。

白花灯笼全株可入药,性寒味微苦甘,归心、肺经,具清热解毒、清肺止咳、凉血消肿之效,主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嗽及跌打损伤等症。外用捣敷或煎水洗,痱子、毒虫叮咬一键消炎。它的属名Clerodendrum(希腊文"幸运之树")+种加词fortunatum(幸运),双强调其药用福祉。

白花灯笼因颜色暗淡、叶常残缺而有“鬼灯笼”别名。传说春秋战国时期,谋略家鬼谷子常深夜提灯为民治病。一次归途中,众人见其手提灯笼照亮山路,次日却发现灯笼消失无踪。鬼谷子指向路旁植物道:"此花即灯。"因其与鬼谷子的关联,人们称其为"鬼灯笼"。
荔枝蝽
荔枝蝽,我们当地叫臭屁虫,半翅目蝽科荔枝蝽属节肢动物,盾形,黄褐色,腹面附有白色蜡粉。雌虫体型略大于雄虫,腹部末节腹面中央开裂。
荔枝蝽成虫、若虫均刺吸嫩枝、花穗、幼果的汁液。1年发生1代,4、5月为产卵盛期,产卵5—10次,每次14粒,3mm左右一颗,就像迷你的小乒乓球。


荔枝蝽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中国见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及四川等省区。

荔枝蝽是中国荔枝、龙眼区发生最为普遍的害虫之一,是导致龙眼、荔枝长年减产的主要昆虫,大发生时严重影响产量,甚至颗粒无收。

磕头虫
磕头虫是鞘翅目叩头虫科昆虫,又名叩头虫、跳百丈、跳搏虫、膈膊虫、跳米虫。
磕头虫体细长而略扁平,长约18毫米,浓栗色,有光泽,密被金黄色短毛;头扁平,头顶有三角凹洼,具复眼一对;雄虫的触角11节,锯齿状;雌虫12节,线形,长可达鞘翅末端;翅2对,鞘翅上有纵沟,至末端渐狭;足3对,黄褐色,跗节5节;腹部5节,各节能活动自如。
磕头虫栖息于小麦、玉蜀黍、高粱、陆稻、粟、薯类、棉花等农田中。多为植食性、腐食性,以地里的种子、根和茎为食。

它为什么叫磕头虫呢?你抓住它腹部时,它会猛的磕头,“磕头如捣蒜”,力图挣脱。它六脚朝天时,会反向起跳,在空中翻上几十个跟头。磕头虫最高的弹跳高度,超过50倍身长。它的瞬间爆发力,最大能产生3800米/秒2加速度。对比一下,宇航员冲出地球时承受的最大压力,为10倍重力加速度,磕头虫的极限是宇航员的38倍。[相关动图资料]

小时候看到的磕头虫身体是黄褐色。这两只是我在爬山时遇到的,是磕头虫的一种,叫丽叩甲。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了10000+种叩甲,我国有1500种。
丽叩甲腹部腹面是绿色,还有一种朱肩丽叩甲腹面侧缘红色(非纯绿色),全身光亮,无毛。常见于苦楝,木梨等植物上。主要分布于中国江苏、安徽、湖北、浙江、江西、湖南、福建、重庆、四川、贵州、台湾等省区。

朱肩丽叩甲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三级保护动物。
本文有 24 条评论
金光闪闪好漂亮
这种甲虫颜色确实好看
哈哈哈,感谢科普
你开心就好
磕头虫颜色真的不错
是的,品种还挺多
突然想起小时候手上沾到臭屁虫的味道了😅
臭屁虫是很讨厌。
关键是那味儿洗不掉,还很久不散😫
是的。小时候在荔枝树或者龙眼树下呆一会,准会被荔枝蝽的尿袭击。
包括荔枝在内,一样都没见过。
看到三级保护动物字样,第一反应是吃了会不会坐牢?
脑洞真大,磕头虫没吃过。小时候,看朋友吃过荔枝蝽,烤了吃。
白花灯笼 想起一个不对付的博主名字 也有灯笼两字。哈哈
磕头虫挺有趣,速度不错。
查了一下手枪蟹的加速度更快
当钳子的两半以超过1500000度/秒的速度旋转时,它的加速度达到了580000m/s2。
我去科普了一下手枪蟹,确实牛,还是在水里。
磕头虫可以当宠物养了,样子真漂亮。
确实好看,摸着也很滑。小时候抓过不少来玩。
拍的好,写的好。
新知识又Get
谢谢大佬支持
磕头虫颜色真漂亮
是的,还滑溜溜的
居然还知道触感,是抓拍了吗 哈哈
是真抓拍,哈哈,不抓起来它不给你磕头。
生物知识再学习
哈哈,可能只是我小时候玩过,所以容易关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