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图鉴|山棯子

全文共2477字, 阅读约需7分钟 14 条评论
【文章目录】

最近爬山的时候看到很多山棯子已经长满了紫色的花,不少都结出果实,再过半个月,山棯子就开始成熟。山棯子的学名桃金娘好听很多,显得柔美,像它的花一样。但这几年爬山都没有尝到山捻子,因为这个时候雨天变多,特别珠海的周末爱下雨。等放晴去到山里,它们早已进了鸟儿们的肚子,山棯子是小鸟喜欢的美食之一。

待更新果子成熟照片。

从本篇开始,会整理记录户外活动时看到并喜欢的植物和动物,观察其随着季节和年份的变化,然后更新到同一篇日志中,形成博物卡片。
—— 以上写于 2025-06-13

博物图鉴|山棯子-雅余
摄于珠海凤凰山,2025-06-08

🌿 基本分类与别名

学名: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

科属:桃金娘科桃金娘属常绿灌木

别名:

    • 地域俗称:捻子、岗稔、山稔、当梨根、豆稔(福建)、乌肚子、仲尼(两广)、豆棯干(《广西中药志》)。
    • 古称:倒捻子、都捻子(见宋代《岭表录异》)。
    • 名称由来:传说战乱时百姓靠其果腹保命,称“逃军粮”,后讹传为“桃金娘”。

🍃 形态特征

树体:高1-2米,嫩枝密被灰白色柔毛

叶:对生,革质,椭圆形或倒卵形,长3-8厘米;叶面光亮,叶背覆灰色茸毛,离基三出脉明显。

花与果:

    • 花:单生,紫红色,直径2-4厘米;花瓣5片倒卵形,雄蕊红色;花期4-5月。
    • 果实:浆果卵状壶形,似小酒杯,长1.5-2厘米;未熟时青黄,成熟呈紫黑色;果期7-10月。
    • 种子:每室2列,嚼食时“瑟瑟有声”(苏轼《海漆录》)。
博物图鉴|山棯子-雅余
摄于珠海凤凰山,2025-06-08
博物图鉴|山棯子-雅余
摄于珠海凤凰山,2025-06-08

🌍 分布与生境

地理分布:

    • 中国:华南各省(广东、广西、台湾、福建、云南、贵州、海南)
    • 国外:中南半岛、菲律宾、日本、印度等热带至亚热带地区

生境偏好:

    • 酸性红黄壤丘陵、荒山灌丛、草地,耐干旱瘠薄,为酸性土指示植物。
    • 适温10℃以上,霜冻易致死,故集中于南方。

💎 核心价值

食用价值:

    • 果实酸甜多汁,含花青素、黄酮类、氨基酸及矿物质(如锌、维生素C),可鲜食、制果酱、果汁或果脯。
    • 泡酒传统悠久,果酒具独特风味,民间称“男人的加油站”。

药用价值(根、叶、果皆可入药):

    • 根:祛风活络,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痢疾、肝炎
    • 叶:收敛止血,外用治烫伤、外伤出血
    • 果:补血安胎,改善贫血、神经衰弱、遗精

生态价值:

    • 根系发达,固土护坡,防治水土流失。
    • 耐盐碱,为荒山复绿优选树种。

经济价值:

    • 野生果实市价达20-30元/斤,开发潜力大。
    • 花可制天然染料(古时妇女用于染布)。
博物图鉴|山棯子-雅余
摄于珠海凤凰山,2025-06-08

📜 文化意义

象征内涵:

    • 西方:罗马神话中为爱神阿芙罗狄蒂圣树,象征爱情,中东新娘捧花常用。
    • 中国:承载战时求生记忆(“逃军粮”),成为坚韧精神的符号。

文学印记:

    • 苏轼谪居海南时记录其花“红鲜可爱”,果“甘美如马乳”。
    • 卢鸿基、刘恂等诗人学者均赋诗著文提及。

相关诗词:

《五言・山棯子》:“灿霞涌南岭,遮笼暑夏暝。童伴随雀呼,桃娘与花听。荒年何所盼,藤篓犹执定。耕叟村酿间,柴烟认来径。” 作者标注为 “风雨萧萧、骁捷”,即肖杰,当代人,其笔名有风雨萧萧、骁捷,籍贯广西平南,现居深圳。这首诗描绘了山棯子生长的环境以及与人们生活的一些关联,夏日里山棯子如灿烂的云霞,孩子们伴随着鸟雀的叫声去寻找山棯子,荒年时人们对其有所期盼,而耕叟在村酿中也能通过柴烟辨认出山棯子的路径。

《棯花赋》:“山坡野生十里棯,春雨过后渐抢眼;露营本无沾花意,偶遇细看被惊艳!” 作者不详。作者在露营时偶然看到山棯花,被其惊艳,从而创作此赋,表达了对山棯花的喜爱之情。

《棯花叹》:“本是一野花,与谁争高贵?待到果甜时,自有牧童追!” 作者不详。以拟人的手法,写出山棯子作为野花的质朴,等到果实成熟时,自然会有牧童来追逐采摘,体现了山棯子的平凡与自在。

客家民谣《捡棯子》:“五月五,棯子花飞舞;六月六,棯子冒苞豆;七月七,棯子乌滴滴;八月八,棯子满旮旯;九月九,棯子甜过酒;十月十,棯子捡枚集。” 作者不详。这首民谣详细地描述了山棯子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每个月都有不同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山棯子的生长周期和果实成熟的变化,也反映了人们对山棯子的熟悉和喜爱。

《浣溪沙・秋景》:“山满枫红秋色苍,鸟啼晨露果飘香。熟成稔子带霞光。沧柳水清残菡萏,翠松桐赤稻金黄。菊芳香桂伴西阳。” 作者是周贻繁,清朝人,字茹馨,湘潭人。此词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其中提到成熟的山棯子在霞光的映照下格外美丽,与枫叶、鸟鸣、露水、稻香等共同构成了一幅多彩的秋日画卷。


🧚 传说故事

“逃军粮”起源:
战乱年代百姓避入山林,以山捻子果腹存活,故得名,后音讹为“桃金娘”。

镇龙庙传说:
民间流传捻子庙(如阳江大西沟)下压白龙/恶龙,刘伯温或宋徽宗建庙镇之,庙中龙头吐水利民。

博物图鉴|山棯子-雅余
摄于珠海凤凰山,2025-06-08

🌼 相关野趣

童年记忆:

    • 南方孩童暑期结伴摘果,满山搜寻成熟紫果,食后唇齿染紫,相互嬉笑。
    • 因过量食用易致便秘,被大人戏称“又爱又恨的野果”。

生态旅游:

    • 广东阳江东岸岭等地的捻子花海(5月)与果期(7-10月)吸引游客露营、摄影。
    • 渐成婚纱照取景地,云海日出与紫果绿枝构成独特风光。

⚠️ 现状与保护

因桉树种植扩张及生态破坏,野生山捻子锐减,现已有部分地区尝试人工种植。其兼具生态修复与经济开发的双重价值,值得进一步保护与利用。

/

最后更新:2025-06-13

最后更新:2025年07月09日 21:54

# # # #

上一篇

登珠海凤凰山凤凰顶

下一篇

博物图鉴|木荷

本文有 14 条评论

第一次见是在读《哈利波特》系列里,特意去查了。但仅凭“一种植物”这种描述,查了跟没查一样。很奇怪如果英国没有这种东西的话,罗琳为什么要给角色起这个名字。难道是翻译的二创?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